“董医生,我怀孕了。”作为20多年前就认识的老朋友,当记者来到腾冲市固东镇中心卫生院,专程采访保山市医疗领*人才董诗贤时,同行的朋友一见面就这样打趣起董诗贤来。作为一名老医生,董诗贤有“云南省基层名中医”“永昌名医”等很多头衔。但他说,最喜欢的还是别人叫他董医生。
从“一剂而愈”到云南名中医
冬日暖阳,岁月静好。在铺满金*色银杏叶的草地上,我们的谈话就从开头的那句玩笑开始。
“向我报告怀孕消息的是固东镇的一个小媳妇。”董诗贤介绍说,她结婚后四处寻医,但几年不孕。“后来,我给她开了一个疗程的药,不久后就怀上了。这样向我报喜的病人很多,习惯了。”
年9月,董诗贤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考入当时的云南中医学院。五年的大学生活,他学习了所有的中西医大学课程,积极跟随名师学临床实践。各种中药他都用心辨别尝味,以免将来为病人开出的中药味道太难吃,而致患者中途放弃……
年初,即将结束大学生涯的董诗贤因急性扁桃体发炎肿大而高热不退,自己开了一副“银翘散加味”一剂而愈。后来,又为族间叔叔董廷国诊治“牙龈脓肿,口舌生疮”,仅两剂中药就让他告别了多日的苦楚,避免了拔牙、镶牙治疗的煎熬和经济损失。
年7月,董诗贤带着五年所学,带着儿时要做一名“好医生”的誓言,正式走上从医之路。他被分配到腾冲市固东镇中心卫生院工作。库房、药房、门诊、住院部、注射室……医院各科室部门都有过董诗贤的足迹,最后固定在中医门诊从事临床诊疗工作。
最初十年,董诗贤熟练掌握了本地方的感冒、咳嗽、胃肠病、眩晕等常见病,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等多发病,以及中风偏瘫等心脑血管的疑难杂病,并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和经验。对就诊患者,他根据患者病情、身体体质情况,用中医辨证施治,准确选择用药还是针灸,是西药还是点滴。有不会的问题,他就翻书查阅,或写信向老师求教,直至问题解决。他还时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中为活动不便的患者服务,几乎走遍了这一方的山山水水和村村寨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戴和好评。
年,董诗贤荣获“云南省基层名中医”;年,荣获“永昌名医”称号。如今的董诗贤,名气很大。
从千里寻医到组团来看病
年,一辆从昆明急救中心出发的救护车向边陲小镇固东镇连夜赶来。车上有一名患者李先昌,临沧人,在昆明住院已经半年了。医生让家属准备后事。无意中,家属得知了董诗贤的大名,决定请救护车把病人转送过来。
“到来的时候,病人插着进食管,呼吸困难。”固东镇中心卫生院赵兴强告诉记者。“经过董医生近半年的治疗,李先昌已经病愈出院了。”
董诗贤近30年扎根基层,潜心中医临床理论研究。他曾经想过、也有过多次离开医院,到更高的平台上奋斗,发挥自己的专长,让自己的研究更加完善,惠及更多病患的机会。但是,当看到山区地方群众那企盼的目光,他便一次次终止了这种想法,静下心来继续前行。
多年来,董诗贤深知不少群众是家族式的就诊团队,三代、五代都有,一代接着一代。治好了的患者成为义务宣传员,他的亲朋好友、熟人经过推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多,向外乡镇、外县市,乃至省外、国外延伸。
“看似是我董诗贤的医术了不起,实则说明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现在临床中医太少,有一定水平的中医更少。”董诗贤这样告诉记者。
董诗贤时刻提醒自己,不管医好了多少患者,不管医好了什么奇难怪症,都不值得自己骄傲,是中医失职,让人们遗失了健康生存的法则,而导致现代社会疾病丛生、怪病频发。所以,他认为自己距离目标还很远、很远。
这么多年,医好了多少患者,董诗贤无法准确记清,固东及周边乡镇的各村各寨,远到省外,遍及腾冲及周边县市。每年就诊患者均超人次。
一些较为特别的病症,董诗贤如数家珍。多年来,他每天接诊50人次以上,有时多达近人次,县外就诊人数占三分之一左右。
仅德宏州专程而来的患者,每月都在人左右,董诗贤曾与德宏来的就诊病人打趣说:“人家组团旅游,你们组团到腾冲旅游看病,旅游、看病两不误。”
如今,董诗贤自己建了一个由患者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