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同济交通”的引才态度
地处东方,胸怀天下;同舟共济,追求卓越。秉承“思行合一,交融成艺”的学院精神,同济交通人在打造一批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在行业管理、工程技术、科研教学乃至跨专业领域勇于拼搏、敢于担当、卓有贡献的优秀人才。我们诚挚地邀请海外优秀人才能够归国到同济大学参加工作,与我们一起,在共同建设交通运输领域世界一流学科的进程中实现个人梦想。
中国论文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陆键
“回国任教7年,我用了5年时间从助教、讲师、硕导、副教授、博导,再到教授,学校和学院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研究条件。而今,为吸引海外人才,国内更是出台了多种形式的人才计划和引才项目,这对海外留学人员是很好的机遇。”今年1月,第94届国际交通研究年会(TRB年会)期间,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举办的高层次人才全球招聘会上,王雪松教授如是说。
王雪松是近几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从国外引进的人才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位。同济大学肩负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重任,其核心战略思想就是把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同济,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也面临建设国际一流学科的艰巨任务,以此为目标,学院一直致力于动员国内外的所有资源和人脉,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域卓有成就的高端人才,设法将他们引入同济。
1914年11月,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30名工科土木专业学生转入同济医工学堂,正式设立土木科并下设道路、铁路施工专业,这便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前身。设立以来这百年历史中,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战绩显赫”:获得全国第一个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点授予权;培养了国内公路专业第一位博士;设立我国道路工程领域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建成我国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第一个道路与交通工程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国内最早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其传统优势是在交通基础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培养。目前下设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4个二级学科,分布于道路与机场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运输管理工程系和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等5个系。
过去30年的成果是瞩目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国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中名列前茅,形成了我国陆上综合交通运输研究领域最为完整的学科体系,为我国交通建设提供了大量基础支撑,为我国的科技计划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性成果和支撑,在国际上亦享有很好声誉,也是我国交通领域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重点的基地之一,培养了一大批海外人才,在很多国外大学都担任了教授职务。30年的努力,让整个学院的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成果等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如何突破这个高度,向上迈进,核心就是人才。
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而中国人才又遍布全世界,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的人才。高端人才不仅是衡量一个学科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学科的国际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核心战略就是把学科发展领*型人才和学术领*型人才这两类优秀人才引进来。通过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引进,用他们新的理念带动和引导学院青年教师,使他们走向国际。同时依靠这些高端人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把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合作带入国际范围,在世界范围内有更广泛的交流。最终通过他们的努力,把学院的平台、研究、成果提高一个层次。
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是稀缺的,国际范围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人才竞争就更为激烈。近年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花费大力气在海内外引才的成果是:国家“千人计划”教授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和讲座教授5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名,上海市“千人计划”讲座教授2名。2015年又从国际一流大学引进国家“高端外专”教授3名,在学科发展的战略层面为未来的国际化、可持续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为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灵活的聘任方式,既包括全日制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优秀人才,也包括柔性引进人才,一年中安排几个月做一些合作研究。安排这些人才到比较重要的系科、实验室、研究中心,承担比较重要的任务。学院致力于推动海外优秀人才带领学院青年教师进入上海市“高峰”团队中,参与到让学科国际化和让学科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学科建设核心之中。
学院的实验空间也是国际领先的,实验条件和实验平台达到了国内顶尖水平。8自由度大型驾驶模拟器、道路加速加载试验车,都是世界领先水平;轨道交通运控一体化安全评估系统是国内领先。还有国家级的磁悬浮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这些高端科研平台不仅直接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也带动了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待遇保障。依托上海正在着力实施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建设的经费、平台支持是空前的,体现在*策扶持、教师生活水平待遇等方面也是空前的。同济大学在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上,特别是工资、生活水平以及工作环境方面也是历史最高水平。双重机遇,毫无疑问可以确保引进人才的生活水平在回国后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在待遇和发展空间上体现出了国际化的竞争力。
学院与许多国际知名大学有长期的合作,合作名单上,诸如美国的普渡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弗罗里达大学,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德国的汉诺威大学等,均赫然在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准备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各国的专家、学者加盟参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研究、短期讲学、研究生培养等,是国际人才很好的跳板和平台。
为延揽海外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将于2016年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TRB年会上举行座谈会,为有意向、有愿望了解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海外人才提供面对面商谈的机会。
2015年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现新飞跃的第二个15年的开篇之年,更是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谋划新百年的揭幕之年。当前,中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时刻,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全国高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未来中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一定是往国际化方向发展,包括研究平台、教师待遇、教学模式,都将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水平。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将面向我国“综合、智慧、绿色、平安”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需求,实施国际顶尖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提升并重战略,牢牢抓住“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契机,着力打造“高频重载交通基础设施耐久与安全”及“信息环境下大都市综合交通系统协同优化”两大学科高峰,通过组织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创办国际学术联盟和学术期刊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综合性、国际化”的学科特色和“全息化、大数据、可持续”的学术特色,在国际前沿热点方向上不断突破,争取在2020年,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能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这是“同济交通”追求卓越的梦想蓝图。(供稿/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