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蚊子是人类的天敌吗?
文
漫说蓝星
北宋时期,人们就饱受蚊子之苦。千年过去,蚊子依然是人类大敌。诺贝尔医学奖曾三次颁发给“治蚊”相关的科学家,可见蚊子对人类之害。而第三位正是咱们中国的屠呦呦,因为其发现了重要的“青蒿素”,是治疗蚊子所传播疟疾的核心药物之一。
近日,科学家在柬埔寨和越南,又发现一种极具抗药性的“超级蚊子”,能对常见的杀虫剂成分产生免疫。而雌性蚊子能够主动躲避杀虫剂喷洒过的地方。而因为这种“超级蚊子”的存在,柬埔寨越南的登革热、*疸病、寨卡病*传播明显。
除虫常用的菊酯杀虫剂,理论上应该能杀死99%的昆虫。但这次的“超级蚊子”,在接触到该杀虫剂后,不仅不会死亡,雌性蚊子还会自觉规避喷洒过杀虫剂的地方,这意味着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直觉上,“超级蚊子”都在逐渐习得对抗人类杀虫剂的本领。
蚊子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在夏日,家家户户几乎都有驱蚊的经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蚊子的危害。在古代,蚊子其传播疾病,甚至一度使得某些区域绝户。就是在现代,非洲、亚洲的一些区域,蚊子依然是杀手般的存在。本文,我们就来看看蚊子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解析蚊子为何会“偏爱”人类?顺便看看中外古人是如何治蚊的?
1、蚊子
蚊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小型昆虫,成蚊体长约1.6~12.6mm,大部分呈灰色、黑色。中国的大多数地区,成蚊密度高峰季节在6~9月。而媒介蚊子的季节消长与疾病流行的季节有强关联,蚊子的最大危害不是吸血骚扰,而是传播疾病。很多疾病就是对今天的现代人类来说,都是非常致命的,以至于在一些地区,治病几乎等同于防蚊。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蚊子的主要生物特点:
(1)吸血
你也许不知道,家中吸血的蚊子都是雌性的,而雄蚊并不吸血。它们会吸取植物的汁液和花蜜。雌性蚊子必须吸食血液才能发育自身的卵巢、产卵。而相比于动物,人类的血液是雌蚊的最爱,但这也导致了众多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比如常见的流行性脑炎。
(2)交配
你一定在某一个*昏的下午,看到过大树下、水塘边蚊群的群舞。这是蚊子在交配,蚊羽化后一至两天就可以交配。几百甚至上千只蚊子成群在草地上空飞舞,完成繁衍。通常,雌蚊一生只会交配一次。
()家栖
可以家栖是雌蚊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没错,不管你愿不愿意,雌蚊都可以成为你的家庭一员。室内多栖于蚊帐、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吸血后会寻找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休息。除了家栖,也有半家栖、野栖的雌蚊,这种习性并非绝对,也可以随环境而转换。你非要养一只野栖的蚊子,不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养的很好。
(4)越冬
蚊子是可以过冬的,尤其是家栖型蚊子。随着冬季的到来,蚊子的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具体来说,就是雌蚊不再吸血,卵巢不再发育,体内脂肪体变大,隐藏于某个角落,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至最低。次年春暖之后,雌蚊开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所以,说蚊子不能过冬,冬天会全部死亡的人,你一定没试过养蚊子。余年幼,亲测能活。
2、蚊子为何会“偏爱”人类?
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有72万人因蚊子叮咬而死亡。如果是世界上还有什么昆虫能让人类无可奈何,那蚊子一定是其中之一。世界上动物那么多,蚊子为何偏偏钟爱人类呢?甚至有些蚊子专门叮咬人类,根本不叮咬其它动物。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蚊子的大脑中有60个嗅小球。其中有两个嗅小球可以用来检测人类气味。而两个嗅小球中,又有一个是专属人类的,只能被人类的气味激活。所以说,蚊子对于人类的“偏爱”,是写在了其基因中的。
蚊子的这种特殊的嗅小球,被科学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主要成分是癸醛和十一醛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其它动物几乎不分泌,属于人类独有。而在实验室中,癸醛和十一醛的混合物对蚊子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这种物质研制出独有的杀蚊剂。
、蚊子是如何找到“我们”的?
蚊子这种生物,进化的方向似乎有点针对人类。我的一个生物学朋友笑言,如果人类有天敌的话,那蚊子可能就是。起码蚊子很想成为人类的天敌。在夏日深夜,当我们躲入被中,再悄悄把头露出呼吸时,蚊子总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发现你。
蚊子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其实,找到人类非常简单。蚊子是通过二氧化碳的密度定位人类的。蚊子的触角上有一些极特殊的短毛,其作用就仿若雷达,可以迅速探查到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空气的湿度。
当你把头悄悄探出被子时,在蚊子眼中,呼出的二氧化碳就像太阳一样明显。同样的道理,在丛林和野外,蚊子也能迅速的找到人类,携全家前来会餐。
4、蚊子到底有什么危害?
(1)与病菌共居
蚊子喜欢低洼、潮湿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往往充满病*和细菌。蚊子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卵,遇水才能孵化,成为蛹,接着羽化成蚊,这些变化离不开潮湿、温热的环境。所以蚊子种类繁多,却都喜欢人类眼中的“脏”地。
(2)叮咬红痒
雌性蚊子为了产卵,必须吸食血液,而人类血液是其最爱。在叮咬的过程中,蚊子会向人体内注射一种抗凝物质,不仅可以阻止血液凝固,还可以麻痹人体神经,而这种外来物质一旦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察觉,就会引起皮肤表面出现发红、隆起,奇痒难忍。
()传播疾病
与前两者相比,传播疾病才是蚊子真正致命的危害。它不仅是很多流行性疾病的元凶,还大大推进了人畜共病的风险。全世界每年都有近百万人死于蚊子叮咬后所传播的疾病。与蜻蜓、蚂蚁、甲虫等昆虫相比,论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恐怕其它昆虫全加起来比不上它。
5、诺贝尔奖与蚊子
诺贝尔奖是人类最著名的奖项之一,但它却多次被颁发给擅长“治蚊”的生物学专家,这其中,我们中国的科学家屠呦呦也获得过。我们来细数下,那些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1)第一次诺贝尔奖
多年前,美国的科学家拉齐尔用自己生命做实验,证明*热病的元凶就是蚊子,而其却失去了生命。紧接着前苏联科学家罗斯发现,被蚊子叮咬过的鸟类也患上了疟疾。而且在蚊子的胃肠道中发现了人类疟原虫的卵囊。至此,科学界得到共识,蚊子虽然看着不起眼,却是许多重大疾病的关键环节。罗斯因此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第二次诺贝尔奖
年,瑞典化学家穆勒决心寻找一种有效的杀虫剂。在经历了漫长的几百次试验,五年后,穆勒发现了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杀虫剂DDT。这杀虫剂可以有效的杀死蚊子、虱子,而且其对人体的直接*性很低,得以迅速在全世界广泛使用。穆勒因此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遗憾的是,DDT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性,却可以随着食物链不断富集。喷洒过DDT干草不会危害人类,却会在奶牛体内富集,再通过牛奶进入人体,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大量有益昆虫也因此死亡,七十年代后,已经被禁止使用。
()第三次诺贝尔奖
年,为应对中国境内的疟疾,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抗疟中草药研究”课题组组长。疟疾的最大传播途径就是蚊子,为了解开其中的密码,屠呦呦她翻遍古医书、走访大量中医,从多个药方中找到了青蒿素,至今仍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之一。屠呦呦因此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古人是如何防蚊的?
中国古人对于蚊子的防治是当时世界上做的最好的。蚊帐早在北宋时期就广泛使用开来。北宋诗人张耒曾写道:“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讲述了睡前要设置蚊帐的生活场面。至于驱蚊,古人则在先秦时期就开始了。
《诗经》中说:“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它的意思是将苎麻砍下来,丢进水池里,就能得到适合纺织的纤维。而用苎麻织成的布匹既吸湿又透气,是人们驱蚊的重要途径。考古学家曾推测,苎麻曾被古人制作蚊帐使用。
古人在烧香的过程中,本欲与上天的“神明”沟通,却意外的发现蚊子因为烟气而散去。于是,古人开始将艾草晒干,制成蚊香用于驱蚊。而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端午节仍然有悬挂艾草的风俗。这大概是蚊子影响历史的一种见证。
7、结语
蚊子虽然非常常见,但对人类的影响可能远超过其它昆虫。因其所传播疾病而害死去的人,可能比剩余所有昆虫加起来的都多。甚至很多生物学家都直接,如果人类一定要在地球找出一种生物作为天敌,蚊子也许是最有力的候选者之一。你觉得呢?
写文不易,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