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农药的七大分类植保基础
TUhjnbcbe - 2023/7/8 20:44:00

近些年来,全国每年农、牧、林的病、虫、草、鼠害等发生面积在70多亿亩次,其中病虫害发生面积占70%以上。

频繁发生或大规模发生病虫害,会造成农牧林生产重大损失,施用农药是目前快速、高效、简便和必要的防治手段。

喷洒农药

农药按防治对象可分为七大类:杀虫剂、杀螨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为了方便快速辩识不同种类农药,防止错误用药而造成重大损失,在外包装上,每类农药有不同颜色的标志带。

一、杀虫剂(红色标志带)

杀虫剂是对有害昆虫有直接*杀作用,或通过其他途径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一类农药,其在农药中用量最大、品种最多。

高效、低*、低残留是现代优良杀虫剂的重要条件,利用高等动物与昆虫间生理上的差别,是研制低*药剂的重要途径。

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大概分为两类,神经系统*剂和干扰代谢*剂。

神经系统*剂,包括:

①对突触后膜作用,如烟碱、杀螟丹、杀虫眯;

②对刺激传导化学物质分解酶作用,包括抑制胆碱酯酶,如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杀虫

剂,抑制单胺氧化酶,如杀虫脲;

③作用于神经纤维膜(包括膜的Na+、K+活化,抑制ATP分解酶)

干扰代谢*剂,包括:

①破坏能量代谢,如鱼藤酮、氰氢酸、磷化氢等;

②抑制几丁质合成,如取代苯基脲类;

③抑制激素代谢,如保幼激素类似物等;

④抑制*物代谢酶系,如多功能氧化酶增效醚等3,4﹣亚甲二氧苯基类化合物(MDP),水解酶三磷甲苯磷酸酯(TOCP)和正丙基对氧磷等、转移酶如杀螨醇等。

二、杀螨剂(红色标志带)

杀螨剂是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农药。早期使用的杀螨剂多为硫磺和无机硫制剂。

理想的杀螨剂,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杀螨能力强:不但杀死成螨,对螨卵,若螨,幼螨也应具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即可防治螨类的各个虫态。

②持效期长:即可以防治整个生长期间的螨。

③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可以与其他农药混用,以达到兼治其他病虫的目的。

④对作物安全:对高等动物安全,不伤害天敌,不造成环境污染。

害螨1年内发生的代数多,种群增长能力强,1年内往往要施药数次方能控制其为害,因而害螨较易产生抗药性。

选择杀螨剂要充分考虑杀螨剂的感温性、抗性、安全性及天敌保护四方面因素。

杀螨剂种类很多,结构复杂,不同种类的杀螨剂其作用机制存在不同,且同一种杀螨剂有时也不止一种杀螨机制。根据已报道的杀螨剂作用机制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神经*剂。目前大多数杀螨剂都属于神经*剂。通过干扰破坏螨类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过程,引起颤抖、痉挛、麻痹及行为改变等,最终导致螨类死亡。

(2)呼吸*剂。主要作用于螨类的三羧酸循环(TCA)、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等过程。如灭多威,在快速穿透体壁后被代谢为挥发性物质,螨类气管系统的缺乏使它们对这些体内产生的有*物质更为敏感,导致其中*死亡。

(3)生长调节剂。具有抑制螨类表皮的几丁质合成,抑制产卵以及使卵不孵化的作用,可干扰螨的蜕皮过程等。主要有灭幼脲、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及早熟素等,灭幼脲和JHA被称为第三代杀螨剂,早熟素则被称为第四代杀螨剂。

(4)化学不育剂。可干扰腺苷酸合成酶系统。如五氟脲嘧啶,会影响害螨卵子的发育及蛋白质形成,使其产生不育的卵。

(5)其他机制。可抑制几丁质、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如华光霉素,可抑制棉叶螨的几丁质和一些蛋白质的合成;苏云金芽胞杆菌,是一种胃*剂,也有触杀作用,主要抑制核酸生物合成的最后阶段,特别是抑制RNA聚合酶,从而阻断细胞的减数分裂。

三、杀菌剂(黑色标志带)

杀菌剂是对病原微生物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代谢物的作用,而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其为害或消除病症的农药。

根据病原菌侵染程度,杀菌剂主要有保护剂、治疗剂、铲除剂三种,通常保护剂和治疗剂一同使用,预防和治疗同步进行。


  ①保护剂:农药杀菌剂在病原菌侵染之前喷施在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即使病菌再来也侵染不了植物。如波尔多液、福美类和代森类及有机硫杀菌剂等。


  ②治疗剂:农药杀菌剂在病原菌侵染植株以后施用,可以抑制病菌生长发育甚至致死,可以缓解植株受害程度甚至恢复健康。有经典治疗作用的农药杀菌剂是内吸剂,如多菌灵、三环唑、丙环唑、井冈霉素等均具有很强的内吸治疗作用。而甲霜灵和三乙膦酸铝这样的内吸杀菌剂具有向顶性与向基基双向内吸传导作用。发挥治疗作用特别优越。


  ③铲除剂:农药杀菌剂直接接触植物病原并杀伤病菌使它们不能侵染植株。铲除剂因作用强烈,有的不能用在生长期的植株;石硫合剂药液浓度高时具有铲除作用,如在桃树萌芽前施药,可杀死枝干上的桃缩叶病菌。

对农药杀菌剂而言,病菌对保护性杀菌剂(如硫磺、福美系列、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不易产生抗药性,而对内吸性杀菌剂(如多菌灵、甲托、三唑酮、甲霜灵、丙环唑、抗菌素等)很容易产生抗药性。

杀菌剂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三种类型

①抑制或干扰病菌能量的生成

通过抑制病菌的呼吸作用,破坏能量的生成,导致菌体的死亡。

②抑制或干扰病菌的生物合成

抑制或干扰病菌细胞壁、细胞膜、核酸、氨基酸或蛋白质等的生物合成,导致菌体死亡。

③对病菌的间接作用

四、杀线虫剂(黑色标志带)

杀线虫剂具有较好的亲脂性和环境稳定性,能在土壤中以液态或气态扩散,从线虫表皮透入起*杀作用。

杀线虫剂在农药中虽占很小比例,但很重要。杀线虫剂主要分两类,一是专性杀线虫剂,即专门防治线虫的农药;二是兼性杀线虫剂,这类杀线虫剂兼有多种用途。

多数杀线虫剂对人畜有较高*性,有些品种对作物有药害,故应特别注意安全使用。

杀线虫剂有:复合生物菌类、卤代烃类、异硫氰酸酯类、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5类。

复合生物菌类是最近兴起的最新型、最环保的生物治线剂,它不仅对线虫有很好的抑制杀灭作用,而且对根结线虫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杀虫较慢。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生物菌丝能穿透虫卵及幼虫的表皮,使类脂层和几丁质崩解,虫卵及幼虫表皮及体细胞迅速萎缩脱水,进而死亡消解。

卤代烃类是一些沸点低的气体或液体熏蒸剂,在土壤中施用,使线虫麻醉致死。施药后要经过一段安全间隔期,然后种植作物。此类药剂施药量大,要用特制的土壤注射器,应用比较麻烦,有些品种如二溴氯丙烷因有*已被禁用,总的来说已渐趋淘汰。

异硫氰酸酯类是一些能在土壤中分解成异硫氰酸甲酯的土壤杀菌剂,以粉剂、液剂或颗粒剂施用,能使线虫体内某些巯基酶失去活性而中*致死。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等兼有杀线虫作用,在土壤中施用,主要起触杀作用。

五、除草剂(绿色标志带)

当前主流除草剂按作用主要分为分为灭生性和选择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简单来讲就是不管什么作物,统统杀死,主要用于播种前。

选择性除草剂根据不同种类的苗木抗性程度不同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制作,理论上可以杀死杂草,而对苗木无害。

除草剂使用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效用长达1年以上,易使敏感性后茬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药害,极易使后茬作物生长期出现*化、矮化等药害症状,使用时必须重视并尽量避免。

除草剂主要有激素类抑制剂、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剂、光合作用抑制剂、脂类生物合成抑制剂和细胞分裂抑制剂5类。

①激素类抑制剂

如苯氧乙酸类除草剂,在低浓度下,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高浓度下能杀死双子叶植物,这类药剂可促进植物体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过度分裂和伸长,组织因过度生长呈畸形,从而阻碍物质运输,导致植物死亡。

②氨基酸生物合成抑制剂

如磺酰脲类除草剂、咪唑琳酮类除草剂和磺酰胺类除草剂,是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ALS,阻碍侧链氨基酸生物合成,使细胞分裂被抑制,杂草正常生长受到破坏而死亡。

③光合作用抑制剂

如二苯醚类、四取代苯类、尿嘧啶类除草剂是一种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x)抑制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光合作用,使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导致杂草叶片枯萎死亡。

④脂类生物合成抑制剂

这类除草剂药害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乙酰辅酶A合成酶活性,从而干扰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细胞的生长分裂不能正常进行,膜系统等含脂结构破坏,最后导致植物死亡。如如芳氧苯氧丙酸类除草剂,环己二酮类除草剂、硫代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部分酰胺类除草剂,抑制脂类合成

⑤细胞分裂抑制剂

细胞分裂抑制剂类除草剂通过干扰细胞分裂间期,DNA合成所需要的前体合成或自动运输到细胞核;改变DNA及其复合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干扰纺锤体的形成和功能;干扰细胞避的形成等方式抑制细胞分裂导致杂草死亡。苯基氨基甲酸酯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等可作这类除草剂。

六、杀鼠剂(蓝色标志带)

我国常用的杀鼠剂按其作用快慢分为急性杀鼠剂与慢性杀鼠剂两类。

急性(速效)杀鼠剂是指*杀作用快速,潜伏期短,仅1~2d甚至几小时,即可引起中*死亡的药剂。

急性杀鼠剂对害鼠*杀作用快速,大面积使用时,只需1次投药,鼠取食1次后即可致死。

*饵用量较少使用方便,容易见效。但对人、畜*性较大,使用不安全,且鼠类中*迅速,害鼠易出现拒食反应而导致药效降低。如磷化锌、*鼠磷、灭鼠优等。

慢性(缓效)杀鼠剂主要是抗凝血杀鼠剂。此类杀鼠剂*性作用缓慢,潜伏期长,一般2~3d后才引起鼠类中*。

这类药剂适口性好,能让害鼠反复多次取食,既符合鼠类的摄食行为,充分发挥药效,又可以减少非靶标动物误食中*的机会,对人、畜*性较小,使用比较安全。

同时,由于其对害鼠作用缓慢、症状轻,不会引起鼠类的警觉拒食。如敌鼠、大隆、杀它仗等。

七、植物生长调节剂(*色标志带)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上使用,以有效调节作物的生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目的。

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小、见效快、效益高、残*少;可解决一些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促进插条生根、果实成熟和棉叶脱落等;能够对植物的外部性状与内部生理过程进行双向调控。

但是调节剂的使用技术十分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施用条件(包括外界因素)下才能对目标植物产生特定的功效,若使用不当,不仅不能增加产量,反而会引起减产,甚至会造成农产品上药剂残留等不良副作用。

农药品种多样,每一种农药的使用剂量都要严格控制,使用量过少,防效达不到要求,用量过大,会产生药害,因此在使用农药时,要根据植株具体的情况进行调配,切忌盲目添加,不同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对象是不同的,选择的药剂也不同,大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药的七大分类植保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