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害虫对农作物危害极大,到底该如何防治呢,一起了解下吧!
甜菜夜蛾害虫及形态特征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幼虫体长22~27mm。体色变化较大,由绿、暗绿、黄褐至黑褐色。3龄前多为绿色,3龄后头后方有2个黑色斑纹。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为害状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将全部叶片吃光,仅剩下叶脉、叶柄。虫害发生特点1年发生多代。在北方甜菜夜蛾能否越冬尚不够明确。在江西、湖北、湖南、浙江等地均以蛹期越冬。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均可终年繁殖,无越冬现象。
幼虫一般有5龄,初龄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网内取食叶片,3龄后分散为害。防治方法该虫防治最佳时期是3龄前,超过3龄,抗药性增强,效果不好。①50%辛硫磷乳油倍液、48%毒死蜱乳油倍液喷杀3龄及以下龄期幼虫。②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③生物防治:应用最广泛的是细菌制剂,主要有Bt乳剂、青虫菌、HD-1和等,抗生素类如阿维菌素和浏阳霉素近年来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双斑萤叶甲害虫及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Monolepta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称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
成虫长卵圆形,体长3.5~4.0mm。头、胸红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淡黄色斑,鞘翅端半部黄色;幼虫体长形,约6mm,白色,少数黄色。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部末节有黑色铲形骨化板。为害状双斑萤叶甲危害盛期在玉米喇叭口后期至抽穗期,以成虫蚕食下表皮及叶肉,仅剩上表皮,呈不规则白斑,对果穗形成期的光合作用影响较大。玉米雌穗抽出时,该虫还为害花丝,造成受粉不良,发生严重时还蚕食果穗顶部裸露幼粒。虫害发生特点1年发生1代。以卵在田间及附近的杂草丛、渠埂等5~10cm表土下越冬。
翌年春,随着土壤温度(地温)上升,越冬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幼虫由深土层向浅土层移动。6月上旬始见成虫。羽化出土后的成虫先在附近杂草、自生麦苗上取食,7月上旬开始转向玉米田为害。成虫有聚集性,喜高温,高温干旱虫害发生较重。防治方法①秋季或早春深翻土壤,消灭土壤中的越冬虫卵,压低虫源基数。铲除田埂、渠沟旁及田间杂草,消灭中间寄主植物。②可用20%灭多威乳油倍液、50%辛硫磷乳油倍液、10%溴氰菊酯乳油倍液喷雾,应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喷药。
草地螟害虫及形态特征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innaeus),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间歇性暴发成灾的害虫。老熟幼虫体长19~21mm,头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黄绿或暗绿色,有明显的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为害状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多集中于植物嫩梢上,取食叶肉,3龄以后特别是大发生年份,全部叶片被蚕食殆尽,仅留叶脉。虫害发生特点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1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年春5月化蛹及羽化。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防治方法①深耕冬灌:晚秋或早春(秋季作物收获和末代幼虫入土后、春季成虫羽化前)对农区有越冬虫源的区域进行深耕,压低虫口基数。
②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在成虫迁入期诱杀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50亩左右。③除草灭卵:可于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挖坑埋掉,同时除掉田边地埂和荒地的杂草。④在幼虫3龄前进行,即防治应在卵始盛期后10d左右进行为宜,当幼虫分布不均时,应选择虫量集中处进行防治。主要选用菊酯类、有机磷类、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如2.5%氯氟氰菊酯乳油倍液、4.5%溴氰菊酯乳油倍液、20%灭幼脲三号悬浮剂(卵盛期后2~3d使用)倍液等药剂喷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