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什么说三伏天艾灸最适合
TUhjnbcbe - 2025/2/7 16:44:00

艾灸的定义

艾灸就是艾灸疗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在人体体表的一定穴位或者痛点处熏灼,借助熏烤时温热的物理作用与药物作用,通过人体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调、补的作用。《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也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均说明灸法可以弥补针刺之不足。

艾灸的功效是什么?

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艾灸可以对人体经络穴位产生温热性的刺激,从而可发挥出温经散寒和温经通痹的作用,能够加强改善机体气血运行,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目前在临床方面通常是采用艾灸的方式治疗血寒运行不畅和留滞凝涩引起的病症,对女性来说还可改善痛经、宫寒等一类症状。艾本纯阳之物,再配以火力,更有效地疏通经络,身体暖了,才有足够的力量将积存体内的寒气排出。

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都是遇寒则凝,得温则行。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调畅气机、调和气血、调和营卫、使血液能够循环顺畅。

通经活络

艾灸具有走窜经脉的特性。艾燃烧时所产生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地打通人体受阻的经络,使经脉疏通。

扶阳固脱

如果使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穴以及神阙穴等穴位,就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和回阳救逆等功效,甚至可以帮助挽救垂危之疾。而正由于艾灸具有这一功效,所以常用于治疗中风脱症以及急性腹痛吐泻一类急症。

拔毒泻热

中医灸法能以热引热和使热外出,既能散寒,又能清热,故具有显著的拔毒泻热功效,同时对于机体功能还可以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防病保健

艾灸具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可以说是防病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灸足三里、中脘穴可改善胃部功能,艾灸上穴可使人体阳气足,从而大大提高身体抵抗力,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艾灸禁忌

辨清体质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艾灸,艾灸虽可养生护生,但也有其适应人群,若选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总体来说,艾灸不适合实热及阴虚体质的人群,这类人表现为面目红赤、渴喜冷饮、口干咽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状。火盛施艾其火更甚,阴虚施艾其阴益竭,故不适合艾灸。

忌顺序颠倒

艾灸可以提拔阳气,当灸力进入人体时,假如不顺应体内规律,就可能影响体内阳气的正常运转。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壮数是先少而后多,艾柱是先小而后大。但在特殊情况下,则可酌情而施。如脱肛时,即可先灸长强以收肛,后灸百会以举陷。因此,不可过于拘泥。

忌灭火不当

一般来说,纯艾点燃之后再熄灭是不容易的,艾条、艾绒属于易燃物,即使看不到丝毫烟气,里面仍可能在微弱燃烧。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选用专业艾条灭火器具,或者把艾条放进封闭的铁盒内闷上几分钟,也可以插进沙子里面,艾条都会因缺氧自动熄

忌灸完洗澡、吹风

艾灸后的一段时间内,灸力还在体内发挥作用,此时宜静不宜动,可平卧或静坐等艾灸效力散去即可。因为毛孔张开,病邪容易乘虚而入,所以艾灸结束后应间隔至少半小时再洗澡,同时还要避免吹风受寒,如果灸量比较大,则间隔的时间还要更长。

三伏天“灸疗”,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三伏天“灸疗”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它是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标本兼治。

艾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女子宫寒、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三伏天艾灸最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