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白灵菇生理性病害的诊断,以及防治方法
TUhjnbcbe - 2025/2/9 17:59:00
治疗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jk100f.com/m/

渑池县地处豫西丘陵浅山区,海拔高度高,昼夜温差大,常年种植玉米hm,年玉米芯收获量达万kg以上,因此,白灵菇栽培气候条件优越,原材料丰富。近年来,随着玉米芯栽培白灵菇规模的不断扩大,白灵菇非侵染性病害逐年加重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白灵菇出菇过程中,由于营养失衡或不适宜的环境因素胁迫,干扰和抑制了白灵菇菌丝体、子实体正常的生长代谢,导致自身生理功能紊乱并引起子实体生长异常,这种异常称为生理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但具有发生普遍和危害严重的特征。在生产中,有不少菇农用药物进行防治,既增加了投入,又污染了产品,还起不到防治效果。在白灵菇栽培过程中,如果每个环节都能做到认真细致管理,对预防该类病害的发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白灵菇生理性病害没有病原物,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但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笔者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白灵菇出菇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的诊断方法及防治技术,以期为白灵菇栽培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1菌丝徒长

1.1症状:白灵菇发菌期的菌丝持续生长,浓密成团,结成菌块,形成一层又白又厚的菌皮,过多消耗培养料内的水分和养分,影响菌丝正常的呼吸作用,妨碍子实体原基的分化和生长,难以形成子实体。

1.2发生原因:(1)培养料内营养过于丰富,添加营养成分过量。(2)发菌期温度过高,缺少温差刺激,菌丝难以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3)选用菌种温型不对,或菌种自身有问题。

1.3防治方法:(1)降温增湿,增大菇房温差,以抑制菌丝生长,促进子实体分化。(2)菌皮过厚的,用刀片纵横划破菌皮,重喷水,并加大通风量,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2菌盖发育不全

5.3症状: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因温度、通风等因素使菌盖发育不完全,外形呈条状、球状等形状。

5.4发生原因:(1)白灵菇属于低温出菇型菇种,出菇期温度要求偏低。但是,当子实体原基形成后,气温长时间低于5℃时会出现菌盖不分化的畸形菇。(2)通风不良,菇房缺氧,会导致白灵菇子实体菌盖的分化缺陷。

5.5防治方法:(1)加强菇房管理,通过加温、保温等一系列措施,人为创造10℃左右的温度环境,避免畸形菇的发生。(2)精细管理,统筹协调菇房内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工作,在保证菇房内有适宜温度的前提下,尽量加大通风量,保持空气新鲜。

3长柄菇

3.1症状:白灵菇子实体分化和发育不协调,柄长,菌盖不发育或发育不良,菇形长柄高脚。

3.2发生原因:(1)菇房通风不良,室内缺氧,二氧化碳浓度过高。(2)光照不足、温度偏高等均会诱致长柄菇。

3.3防治方法:(1)适当增加散射光照或人工补光至lx以上。(2)加强通风,降低温度。

4菇体萎缩

4.1症状子实体分化后,幼菇逐渐停止生长,变黄萎缩,有的枯死,有的腐烂。

4.2发生原因:(1)形成原基过多,营养供应不足,导致部分小菇蕾死亡。(2)高温高湿,菇房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幼菇闷死。(3)施用农药引起药害,导致幼菇萎缩死亡。

4.3防治方法:加强菇期管理,科学调控菇棚内温、湿度,增加散射光照或人工补光,并强化通风管理,保持菇房空气清新。

5烧袋

5.1症状:菌袋的菌落长到10cm以上后,表面菌丝体逐渐发黄、萎缩,菌袋变软。

5.2发生原因:在发菌期间,由于菌袋堆垛太高、太密,引起袋内料温升高,氧气缺乏,造成菌丝生活能力下降或死亡。烧袋多发生在早秋接种,发菌气温过高的季节。大面积生产时,一个发菌场所内堆垛码过多的菌袋,且通风不良无法散热时,烧袋常有发生。

5.3防治方法:(1)掌握好接种季节。当地气温在30℃以上时切勿开始制袋接种,即使在9月上旬,若气温仍高于30℃时,也不要开始制袋接种。(2)气温高的季节发菌切勿堆垛过高、过密。9月份发菌,气温忽高忽低,为防止烧堆,堆垛以4层为宜,堆垛之间的距离为20cm。(3)在层与层之间放上两根竹竿,使两层菌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以利通气。

6出菇慢且不整齐

6.1症状:当气温达到适宜白灵菇出菇的温度时,仍不出菇,或出菇慢,现蕾不整齐。

6.2发生原因:(1)菌丝菌龄短,营养积累不够。白灵菇菌丝刚长满栽培袋时,菌丝稀疏,数量不多,分解吸收营养少,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使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2)未采取催蕾措施。当白灵菇菌袋内菌丝浓密浓白,手触坚实时,菌丝已发育成熟,但若不采取催蕾措施,仅靠自然出菇,必然出菇慢,现蕾不整齐。(3)环境条件不适宜。白灵菇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向生殖生长阶段,除本身具备的物质基础外,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如合适的温度、湿度、充足的氧气和一定的光照,否则也难以现蕾。

6.3防治方法:(1)适温发菌。让菌丝在适宜温度下充分繁殖,当菌丝长满菌袋后不要马上进行出菇管理,让菌丝再继续生长一段时间,充分分解吸收培养料中的营养,达到菌丝浓白、浓密,手抓菌袋有坚实感后再进行出菇管理。(2)创造合适的出菇环境条件。统筹调控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通风和光照,使环境条件达到出菇时的最佳要求再进行出菇管理。(3)采取催蕾措施。如搔菌、低温和温差刺激等,促进早出菇、整齐出菇。

7畸形菇

7.1症状:主要有菌盖不发育型、菌柄过长型、马蹄型、不规则型、超大型等。

7.2发生原因:多发生在低温季节。温度低于8℃时,菇棚的角落,或通风不良,光线较差,较长时间覆盖薄膜而没有注意换气的情况下易出现畸形菇。

7.3防治方法(1)在低温季节,保持菇棚温度在10~15℃,白灵菇子实体原基分化生长期,若气温连续几天低于8℃,易形成菌柄粗长的畸形菇。(2)调节菇棚的光线,对于容易被遮光的角落处,设法给以充足的光照。(3)低温季节出菇时,当白灵菇子实体正处于成形阶段,要注意通风换气,勿使棚内二氧化碳积累。(4)白灵菇原基形成和分化阶段,保持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在80%90%。(5)栽培白灵菇选择原料时,要严格掌握不使用被农药污染的材料。

8白灵菇农药中毒病

8.1症状白灵菇子实体受害后,会全部变软,呈水渍状死亡。

8.2发生原因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生长期间,对敌敌畏都特别敏感。当菇房内喷洒敌敌畏或用棉球、布条蘸敌敌畏药液熏杀害虫时,都会发生药害。

8.3防治方法

(1)慎用敌敌畏治虫。子实体原基一旦形成,应避免使用敌敌畏直接防治虫害,可以改用植物性杀虫剂,如高效低毒的氯氰菊酯杀虫剂进行杀虫,最好采用黑光灯诱杀。

(2)科学使用。如果其他杀虫剂使用效果欠佳,必须使用敌敌畏时,可选择一茬菇结束后间歇养菌期使用,还要控制药量,并注意通风。

(3)该病一旦发生,要立即摘除畸形菇,减少养分消耗;加大通风量,进行降湿处理,延缓转茬菇的发生速度。再用2%石灰清液喷洒2~3次,然后增湿恢复正常管理。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种植之趣,方法不同,共同丰收。”希望小编今天的分享能帮助到大家,我是高瑶,一名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三农爱好者,欢迎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灵菇生理性病害的诊断,以及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