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农科技:农药制剂“窄门”里的破壁者
“小巨人”时代原创高若瀛经济观察报
在巨头林立、相对窄门的农药制剂领域,钱炫舟和银农科技终究还是一个破壁者: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的壁垒、地域的壁垒、信任的壁垒,去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作者:高若瀛
封图:图虫创意
导读
壹
银农科技以保护植物的杀虫剂、杀菌剂产品出名。但苯嘧磺草胺作为除草剂,活性极高,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泄漏,污染了其他产线,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贰
做农药制剂同样需要品牌化,要抛弃把终端产品销售变成加工贸易的思维。即使赢得一时利益,但市场认可的成本是高昂的:产品寿命太短,不断被更低价格的仿制品打压。
银农科技创始人钱炫舟没有想到,22年前一次在江苏农药制剂厂的调研,会对他影响至今。
除了在工厂外很远就能闻到的刺鼻气味,里面的场景才是灾难性的:透过玻璃门,车间里全是粉尘,什么也看不清,门后走出的工人,目光所及之处的毛发全是白色。液体农药车间,工人们在用水龙头罐装农药。
对于当时国内的从业者,这样的场景或许已习以为常;但对于试图在这个领域创业的钱炫舟来说,无疑是震撼的。在此之前,他刚刚参观过当时杜邦位于上海的工厂,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干净整洁,“安全、健康、环保”的理念贯穿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
两个世界的对比,让钱炫舟明白:后者才是中国农药企业的发展方向。
后来的故事也证明,无论是打造农药制剂品牌、坚持大单品策略还是上线自动化产线,都让银农科技——这家创立于年的农药制剂企业,成为中国多家同行中的一股清流,并在年当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钱炫舟和银农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市场快速发展的起潮期。尽管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很难说钱炫舟没有徘徊过:顶着压力砍掉多余产品线、坚持所谓精品化的产品路线,每个研发立项动辄4-5年的孵化期。
但钱炫舟说他很少焦虑,自然而然是他喜欢的状态。
哪怕是年曾满怀希望在新三板上市,随着代理券商业务团队的整体撤离,没融到多少钱的钱炫舟果断选择摘牌,继续做自己的农药研发。
有意思的是,不过分追求结果却能收获更好结果,被这家发展“不太着急”的企业反复印证。
无论是年主动找上稳坐世界农化前三交椅的巴斯夫,尝试研发还在其专利期内的苯嘧磺草胺和草甘膦复配产品,耗时5年才将成品推向市场;还是年,全球农药巨头富美实主动抛来研发合作的橄榄枝,银农科技渐渐获得了行业头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