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作共商推动跨界河流精准治理
——隆昌市、荣昌区携手推动共界河段水环境质量改善
背景情况
渔箭河发源于荣昌区盘龙镇,全长51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一河跨两省,在隆昌市普润镇斑竹林村进入四川省境内;马鞍河发源于隆昌市界市镇,全长32千米,是界市镇与荣昌区盘龙镇、远觉镇的界河。长期以来,受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生活废水直排等因素影响,渔箭河、马鞍河水质一直不好,环境较差,给沿线群众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年以来,两地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契机,以跨界河流共建共治共享为抓手,持续推进渔箭河、马鞍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化落实川渝共管共治举措,形成“治理同步、监督同行、宣传同声、成果同享”的川渝水环境治理新局面。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渔箭河隆昌段水质发生了积极变化,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马鞍河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Ⅳ类。
主要做法
01
机制共建,打破分河各治局面
签订《荣昌—隆昌跨行政区域河流长效协调互动协议》,明确污染治理监督、水质采测、清漂保洁、联合巡查执法等16项合作协议,组建“荣隆”涉水执法组,建立“红黄绿”预警机制和宣传预警、巡逻监督、护水整治三个联盟分队,每月开展联合巡查,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探讨河流管护各项工作,形成了一套“共商、共管、共治、共享”的运行机制。
02
环境共治,提升联动治理成效
一是联合开展跨界河流“一河一策”编制实施,定期研判会商,统筹推进水环境项目规划、共建资金落实、日常巡查管护等工作。两地共投入万元用于马鞍河清淤、护坡整治,开展生态隔离带试点,完成马鞍河及支流生态治理9.74千米,远觉镇段一期1.8千米的生态修复工程。投入万元,治理渔箭河干流3.3千米,生态修复植绿1.6万平方米,建成自然湿地1万平方米,巡河步道4.5千米,构建水清岸绿生态长廊。对渔箭河拟投入余万元,新建巡河步道15千米,布置生态湿地、栈道、亭子或小型休憩点,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示范节点。二是推广“土里柑橘、田里稻渔、坡体绿化”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测土配方,指导群众合理使用化肥、有机肥,投放紫外线杀虫灯、杀虫板等物理器具个,形成“水、稻、渔、果”相生相护生态格局。三是全面取缔河道禁养区内肥水养鱼、畜禽养殖40余处,沿河米范围内口.4亩肥水养鱼塘全面转产、复耕,关闭畜禽养殖场(户)家,共整治养殖场(户)65家,切断养殖污染源。大力推进河道周边聚居点人居环境整治,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口,投放垃圾分类回收点个。四是加强沿河岸线管理。深入开展“清四乱”专项整治,发动镇村社各级干部人次,全流域全河段全覆盖巡查,累计排查余处,整改问题21个。对流域内水库、蓄水池、山坪塘等储水水源科学保护,枯水期对河流有序进行生态补水。
隆昌市界市镇马鞍河生态隔离带
荣昌区龙集镇人工湿地
03
信息共享,扫除管护治理盲区
采取定期沟通、信息通报、项目研判3项制度,积极共商、共治跨界治理中岸线管理、清漂保洁、污水直排等共性、重难点问题15个,相互通报渔箭河、马鞍河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28个,共同研判可能造成水环境影响的重点项目8个,形成信息共享无障碍、跨界治理无盲区的新局面。
经验启示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共治共保,两地以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为抓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锁定环境共治重难点,打破跨行政区域壁垒,充分整合两地区在资金、项目、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谋划水环境治理项目,以机制共建、环境共治、信息共享为着力点,用好流域污染防治联席会议机制,做深做细联合巡河、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响应、“三排四乱”整治、问题处置等工作,推动跨界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往期推荐
落实4号令,这些区县出实招亮硬招!祝贺!重庆考核等级为优秀!重庆河长制一周要闻(6月27日-7月1日)喜讯!重庆河长制工作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央视新闻点赞川渝两地跨界河流治理:2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来源: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
编辑:杨敏
责编:谭杰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和“在看”点起来~
原标题:《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典型案例专题报道(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