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虫害,分为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等,多种农药可以防治,但因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产生不同的抗性,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等药防治褐飞虱的效果在不断下降。根据年发布的《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褐飞虱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灰飞虱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状态,说明使用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有较好的效果。下面详细介绍烯啶虫胺的特性及科学使用方法。
1、烯啶虫胺的特性
烯啶虫胺是新型烟碱类杀虫剂,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让虫子麻痹神经而亡。具有内吸、渗透作用,打药后能快速传导到植株各个部位,害虫取食后产生作用。烯啶虫胺的杀虫谱较广,对稻飞虱、蚜虫、蓟马、白粉虱、叶蝉、梨木虱等刺吸式害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于防治稻飞虱,速效性好,前打后落。此外,烯啶虫胺的安全性好,对天敌安全,在土壤中易降解,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烯啶虫胺烯啶虫胺的缺点是持效期较短,需注意在施药后7-10天观察虫情变化,酌情处置,若有稻飞虱再次迁入需要再次喷药。在水稻生长后期(灌浆期)发生稻飞虱,用烯啶虫胺打能发挥其速效杀虫作用,因为到了水稻后期,不谈持效期。
2、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的使用方法
首先,抓住防治时期:使用烯啶虫胺防治稻飞虱应掌握在若虫初孵高峰期至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每亩用10%烯啶虫胺水剂毫升,用药时保持水层3-5厘米,打药后保持水层5-7天。由于稻飞虱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水稻生长中后期打药要用足水量,压低喷头喷雾。在稻飞虱发生数量多时,可用烯啶虫胺+吡蚜酮或敌敌畏(毒死蜱),吡蚜酮增强持效期,适合在水稻生长中期用,加敌敌畏(毒死蜱)增强速效性,适合在水稻后期稻飞虱严重时用,可快速控制虫量。
第二,根据稻飞虱发生特点和水稻生长规律合理用药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在水稻移栽前打好“送嫁药”,一般用吡蚜酮或烯啶虫胺加宁南霉素或香菇多糖。水稻大田结合防治纹枯病、二化螟等病虫害使用烯啶虫胺或烯啶虫胺+吡蚜酮等药剂2-3次,注意应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虫量达防治指标时施药。
第三,合理复配、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结合《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防治稻飞虱不能单用一种药剂,宜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吡蚜酮、三氟苯嘧啶等不同作用机理药剂,严格限制毒死蜱、敌敌畏等有机磷类药剂的使用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