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斑叶螨,属叶螨科,是月季上危害最严重、最常见的害螨之一,以成螨和幼若螨聚集刺吸植物汁液进行为害,导致叶片发黄,严重的干枯脱落或枯死。
二斑叶螨有卵/幼螨/若螨/成螨四种虫态,从卵到成螨30天左右,每年有15-20代,世代重叠严重。研究发现,二斑叶螨产卵有一定偏向性。雌螨喜将卵产在叶片背面,初期沿叶脉产卵,后逐渐均匀分布,一生可以产卵40粒左右,卵极其微小,初期肉眼难以识别,后期“显症”时已经为时过晚。
在江苏,露地月季7-8月是二斑叶螨危害高峰,设施月季以3-6月和10-12月为主,全年均可危害。
卵是二斑叶螨防控最薄弱环节之一。生产上月季二斑叶螨难防主要因为“滥打药”+“乱打药”。“滥打药”主要是多数花农无视二斑叶螨发生规律,害螨高峰时节2-3天用药一次,平时一周一次,宁滥勿缺,抗性上升严重;“乱打药”是多数花农使用的杀螨剂多作用于幼螨/若螨/成螨,对卵无效,导致用药后二斑叶螨易“死而复生”。
因此,科学选择杀卵剂,遵循“杀卵杀虫相结合,速效和持效相结合”的用药策略,能够有效抑制其繁殖速度,降低害螨基数,高效防控二斑叶螨。
省花卉病虫防控创新团队根据多年试验结果,认为异噁唑虫酰胺、
联苯肼酯和螺虫乙酯杀卵剂效果较好,可以与阿维菌素、乙螨唑、丁氟螨酯等杀若螨/成螨剂配合使用。
1.异噁唑虫酰胺,触杀为主,兼具杀卵作用,作用机制为γ-氨基丁酸(GAB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剂,持效期30-50天,作物安全性高,速效性快,持效期长。
2.联苯肼酯,为触杀类药剂,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传导系统,持效期15-20天,无内吸渗透,作物安全性高。
3.螺虫乙酯,以胃毒作用为主,触杀作用为辅的内吸性杀虫剂,作用机制为干扰害虫脂肪合成、阻断能量代谢,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持效期20-25天,作物安全性高,速效性慢。
团队通过田间试验证实,哒螨灵、氟啶胺、螺螨酯、噻螨酮和丁醚脲等药剂虽然有一定的杀卵效果,但随着药剂使用年限增长,二斑叶螨对部分杀卵剂有一定抗性。这些药剂与“异噁唑虫酰胺、联苯肼酯和螺虫乙酯”3种杀卵剂相比防治效果有一定差距。
施药时间和施药方式同样是“精准用药”的关键步骤。根据二斑叶螨的产卵习性,在发生初期(初见叶螨时),从植株叶片背部开始喷雾,后转到叶片正面,注意药液触及害螨为宜,视害螨发展情况和药剂持效期决定用药频次。
注:转自江苏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