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是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种蔬菜,既好吃有营养,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随着豇豆面积面积日益增长,病虫害的发生也日益加重,其中,豆野螟的为害严重限制了豇豆的发展规模。
豆野螟豇豆的主要害虫之一。豆野螟以幼虫蛀食豇豆花蕾和豆荚,被害豆荚上形成蛀孔,蛀孔外堆积幼虫粪便。由于豆野螟善于隐蔽,菜农朋友在防治时常疏忽了它,导致豇豆被害荚率偏高,严重影响豇豆的商品性和产量。
我们在防治害虫时,一定要识别它的危害症状,掌握它的发病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为了保证广大菜农朋友的经济效益,小编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的讲一讲豇豆豆野螟的综合防治。主要内容包括:豇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及防治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豆野螟的形态特征
豆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具有螟蛾科昆虫的主要特征。
1.成虫
成虫体长约13mm,呈黄褐色,翅展约24~26mm,前翅呈烟褐色,从外缘向内具大、中、小透明斑各一块;后翅外缘呈褐色,其余白色半透明,透明部分有3条淡褐色的波状纹;停息时两翅水平展开。
2.卵
卵扁平,约0.6mm×0.4mm,呈黄绿色椭圆形,卵壳表面有近似六角形的网状纹。
3.幼虫
老熟幼虫黄绿色,体长14~18mm。头和前胸背板均为褐色。中、后胸背板的前排各有4个黑褐色的毛片,分别具2根刚毛;后排有2个无刚毛的色斑。1~8腹节背面各有毛片6个,前4后2,各具1根刚毛;臀板浅褐色,仅具毛片3个。
4.蛹
体长11~13mm,黄褐色,有臀棘8枚,末端向内卷曲;头顶突出,复眼红褐色。
二、豆野螟的为害症状
豆野螟成虫有弱趋光性,卵散产或多粒产在豇豆的花瓣、花蕾和叶柄上,以初孵幼虫来取食豇豆花和花蕾危害,造成落花、落蕾。2龄以上幼虫则在豆荚内危害,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堆满幼虫的粪粒,影响豇豆的商品价值。幼虫也可吐丝卷叶危害,幼虫老熟后在叶背主脉两侧作茧化蛹或在落叶中作茧化蛹,蛹羽化为成虫多在夜间。豆野螟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36℃(较适宜环境温度为25~29℃)、空气相对湿度85%~%。
三、豆野螟的发生原因
1.气候条件影响豆野螟的发生
近年来,冬季较温暖,对豆野螟越冬有利,冬后存活虫率显著提高,5~9月份处于高温的雨季,为豇豆豆野螟虫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是豇豆豆野螟发生高峰期,完成1个世代需23~34天。
2.品种影响豆野螟的发生
豆野螟的发生为害轻重与绿豆等作物的品种或株型有很大的关系。豆荚表面光滑少毛、蔓性生长且为无序花序的品种发生较轻,直立生长、花蕾集中的品种发生较重。
3.耕作制度影响豆野螟的发生
当菜豆和玉米间作时受害轻,且间作作物最好为高秆植物,使更豆叶子生长稀疏较叶子生长浓密的受害要轻;当绿豆与玉米间作时受害轻,纯播绿豆受害重;适时均苗为害轻,植株过密受害重。
4.生育期影响豆野螟的发生
在生产上,一般成虫盛发期与寄主花蕾期吻合则寄主受害重,反之则轻。豆野螟第2代成虫盛发期与豆类作物花蕾期吻合与否对其为害轻重关系密切,如整个开花结英期处在幼虫发生高峰期内,则受害严重,反之则轻。大面积连作无限花期、颗粒大、高产的优质品种豆科作物可造成豆野螟大发生。所以适当地调整播种时期可以有效地减轻豆野螟的为害。
5.食料影响豆野螟的发生
豇豆豆野螟的发生与食料条件十分密切。豇豆、四季豆、大红袍赤豆和绿皮赤豆等豆科蔬菜早、中、迟品种混栽的豆园豇豆豆野螟发生偏重;荫蔽湿度大的豆园发生较重。
6.天敌影响豆野螟的发生
施药防治害虫的同时,杀死天敌,从而有利于豇豆豆野螟的发生。豇豆豆野螟的天敌有缘绒茧峰、甲腹峰和鸟类等。豆野螟当代的幼虫和蛹被寄生蜂的寄生率达50%以上,应对天敌加以保护利用。
四、豆野螟的发生时间
豆野螟的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在国内1年发生3~9代,华北地区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华南地区6~9代,以幼虫越冬;广东省全年发生9代,无明显的越冬现象。在北方以老熟幼虫在土表隐蔽处或浅土层内,或在豇豆支架中结茧化蛹越冬;南方省份每年6~10月份是幼虫为害期,在浙江杭州,田间为害以6~8月份为主。成虫白天隐蔽在植株下部的叶丛中不活动,夜间出来活动为害、飞翔,有趋光性,成虫羽化后1~3天开始产卵。卵散产于嫩荚、花蕾、花托、花瓣和叶柄上。
幼虫5龄,初孵幼虫很快钻入幼荚、花蕾、花器取食花药及幼嫩子房,被害花蕾、幼荚不久同幼虫一起掉落。一般植株花内的虫龄较低,落地花内的虫龄大多在3龄以上,3龄后的幼虫蛀入荚内为害豆粒,被害荚在雨后经常致腐烂。一般在卵高峰后10天左右出现蛀荚高峰,幼虫有多次转荚危害习性。老熟幼虫在被害植株附近的土表或浅土层内做茧化蛹,蛹期7~8天。此外,幼虫还能蛀茎和吐丝缀叶为害。
豆野螟是一种喜高温潮湿的害虫,土壤湿度直接影响成虫羽化和出土,7~8月份多雨,常能引起大liang发生,9月份平均气温在25℃以上,发生量大,并对秋豇豆为害重。
五、豆野螟的防治措施
1.消灭虫源
清洁田园,定期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卷叶和豆荚,将所摘落的花、荚等物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防止幼虫转移为害。
2.实行轮作
在种植管理方式上,通过茬口的安排,避免与豆类作物进行连作和轮作,尤其注意同一年要避免夏播和秋播豇豆连作。通过实行轮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人为破坏残留浅土层的蛹,能减少害虫发生量。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避免田间积水;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抗病性;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结合根外追肥和喷药,在药剂中掺加天达一的倍液,每半月喷洒1次,连续喷洒4~5次,使植株生长健壮。
4.物理防治
有条件的地方可用30~40目尼龙网建立防虫网棚,可减轻为害率90%以上。此方法最适宜应用于大棚或日光温室。露地蔬菜也可利用班豆豆野螟成虫的趋光习性,在豇豆等豆类蔬菜相对集中区于5月上旬至10月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5.生物防治
在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每亩用白僵菌粉剂0.5kg加细土5kg撒施。成虫产卵期释放寄生蜂效果也很好。
6.药剂防治
定植后,若发现田间有零星病叶即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加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加90%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倍液、45%持克多悬浮剂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倍液、甲霉灵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倍液防治,交替用药,每5~7天喷1次,连续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