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冬天孩子反复感冒发烧当心听力下降
TUhjnbcbe - 2020/12/16 18:08:00

入冬以来,有的孩子反复感冒、发烧,之后还出现耳朵疼,做了检查后显示孩子的听力下降了。于是家长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感冒还会连累耳朵生病?其实这就是因为感冒发烧引起的中耳炎。

大家都知道,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我们所能看到的耳廓和耳道仅仅是外耳的部分,内部的中耳和内耳是看不到的。

为什么儿童易患中耳炎

中耳是位于耳膜(鼓膜)里面的一个腔,中耳腔里面如果发生了感染,会有液体渗出、存留,导致耳闷,影响声音的传递。早期,中耳内的积液是稀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粘,甚至形成胶冻。所以,如果早期带孩子去检查,医生就会通过耳镜检查发现鼓膜充血或红肿。

儿童感冒后易患中耳炎和儿童耳朵的结构特点有关,但不代表是孩子耳朵有问题。在我们的鼻咽左右两侧各有一条连接中耳的管道,我们称之为“咽鼓管”,而儿童的咽鼓管尚未发育成熟,相对于成人较短、较平,其管口呈开放状态。因此,当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咳嗽、擤鼻涕这些行为,就会让鼻咽部的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引起中耳炎,表现出来的症状有发烧、耳痛、耳道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因此,儿童感冒后更易患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孩子“隐形的听力杀手”

分泌性中耳炎是孩子“隐形的听力杀手”,而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在早期可以不表现出任何症状,也不会听力下降,但随着病程发展、听力开始下降、患耳有闷涨感及低音调耳鸣,大点的孩子可诉说有“耳朵闷闷的,有进水或里面堵塞的感觉,耳朵嗡嗡作响等”,有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要把音量调的更大一些等,小宝宝则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表现,如:夜间哭闹不止,用手抓耳,用手不停蹭枕头,不明原因发热,夜间打鼾等。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高发年龄:6个月-4岁

统计显示,大约有90%的学龄前儿童都曾患过分泌性中耳炎,6个月-4岁发病率最高。可以说,这是一种季节性的常见病,多在春、冬两季发病,最明显的反应就是耳朵疼,尤其是晚上睡觉的时候。

对于小龄宝宝来说,患上中耳炎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抓耳挠腮,严重的还会有全身症状,比如畏寒、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同时还可能会伴随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的症状;大一点儿的孩子晚上睡觉时会喊耳朵疼、闷,像有东西塞住,耳朵里面嗡嗡响,听力也会下降。其实孩子白天也会有疼痛感,但因为白天体力活动比较多,注意力容易分散,到晚上安静下来后,疼痛才会更明显。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要尽早治疗?

如能及时发现并尽早处理的话,大部分患儿的听力还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如果任其发展,严重者可出现永久性的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一般在2个月以内,这时鼓室、乳突腔积液较稀薄,流动性较好,应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切开鼓膜引流或造瘘置管术,一般预后良好,同时积极寻找病因,并予根治。若病程迁延、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有可能发展成为“胶耳”并鼓室粘连,导致永久听力下降。

其实,超过半数的分泌性中耳炎在3个月内是可以自愈的,有些经过抗炎和恢复咽鼓管功能的治疗,也很容易恢复。就算是较严重的分泌性中耳炎,经过一定疗程的治疗,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中耳状态,真正需要手术的很少。

但是,如果双侧中耳积液超过3个月或者单侧积液超过6个月;12个月内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超过3次,可能就需要进行鼓膜置管手术。否则,继续拖延可能会造成孩子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引起并发症。如果孩子有腭裂、智力发育障碍或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更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当家长发现孩子耳痛、对声音的反应迟钝或耳朵有脓液流出等症状,医院就诊。同时,如果儿童有鼻塞、打鼾、腺样体肥大等病症,在发生感冒时,应第一时间到耳鼻喉科就诊,进行耳镜、声导抗测试等专业检查,排除中耳炎的可能,如果有中耳炎则应尽早对症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天孩子反复感冒发烧当心听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