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病理科高蓓蓓
做病理诊断与侦察断案一样,要抓人证、物证,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才有希望让真相浮出水面。
腭扁桃体及舌扁桃体衬覆黏膜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而覆盖于咽扁桃体的黏膜为假复层纤毛呼吸型上皮。扁桃体可有淋巴滤泡,部分伴有活跃的生发中心,在表面及隐窝衬覆上皮内通常可以见到上皮内淋巴细胞(称为淋巴上皮)。----《病理医师实用组织学》
这是一个由扁桃体引发的故事。
作为一个病理新兵,对于扁桃体标本的诊断始终是诚惶诚恐,尤其是面对成人的扁桃体切除标本,总是在做免疫与不做免疫之间左右摇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需要做免疫吗?
患者男性,52岁,间断发热3月余,并逐渐出现扁桃体肿大,伴腹泻。
喉镜提示舌根、会厌及双侧梨状窝广泛软组织增生,表面欠光滑。
送检的是扁桃体活检标本。
低倍镜下,扁桃体的结构存在,间质内可见大量蓝染的细胞。
中倍镜,间质里可见小淋巴样细胞弥漫分布,未见生发中心,上皮内也可见淋巴细胞。
高倍镜下,间质里的小淋巴细胞形态相对单一,没有明显异型,小-中等大小,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部分细胞似有淡染的胞浆。
这张图显示的是上皮里浸润的小淋巴样细胞,局灶有成小簇的趋势。
问题来啦!
是我们最常发的慢性扁桃体炎吗?需要做免疫组化吗?Todoornottodo.Thisisaquestion。
虽说上皮内可见较多淋巴样细胞浸润,考虑到扁桃体本就是淋巴上皮,尚不能作为肿瘤的依据,间质内淋巴样细胞虽多,但却没有异型。我必须得承认,如果这不是个会诊的病例,我很大概率会大笔一挥,慢性扁桃体炎就发出去了。原单位跟我“臭味相投”,出具的报告是“慢性非特异性炎”,予以抗感染及间断糖皮质激素治疗,但是效果不佳。
潘老师划重点:患者老年男性,间断发热3月余,有症状,免疫组化必须安排上。
先来看看基本指标:
CD20近乎完全阴性,CD3提示间质里的小淋巴样细胞均为T细胞源性,CD21显示无FDC网,Ki67大概50%。
基本六项指标已经看完,可以确定这是一个以T细胞增生为主的病变。
PCK很好的显示出上皮里浸润的淋巴细胞,结合CD3,可以明确浸润的均为T淋巴细胞。
至此,免疫组化已贴完。总结一下免疫组化结果:
1.全T抗原里面,CD5丢了;
2.CD4和CD8双阴性,成熟的T淋巴细胞会表达CD4或者CD8,双阴或双阳均提示异常;
3.CD56阳性,TiA-1阳性,GranB阴性,非活化细胞*性T细胞表型;
4.Ki67高增殖;
这些异常的免疫表型都提示间质里的小淋巴细胞是肿瘤性的,再回过头来看HE,形态一致,越看越觉得像单克隆了。还有什么手段可以证实呢?基因重排安排上。
TCR基因重排检出克隆性条带。这下淋巴瘤的诊断可以坐实了。
扁桃体的淋巴瘤并不多见,我检索了近两年科里发的扁桃体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占到了八九成,T细胞淋巴瘤少见。那么这一例扁桃体应该诊断哪种T细胞淋巴瘤呢?
如果说HE形态是人证,那么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就是物证,人证、物证俱在,可以好好审审扁桃体这个“嫌疑犯”了。
先从物证开始,比较特殊的免疫表型是CD5丢失,CD56阳性。
总结一下常见的CD5表达丢失的T/NK细胞病变。
接着是常见的可表达CD56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最后是人证,常见的亲上皮的淋巴造血肿瘤。
结合发病部位、形态学表现及免疫表型,再通过交叉对比,我们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虽说单形性,嗜上皮,T细胞淋巴瘤,这三个关键字组合在一起,确实很容易联想到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但是这种淋巴瘤大多发生在肠道,小肠最常见,其次是结肠,发生在肠外的极其罕见,发生在扁桃体更是连文献都尚无报道。再回过头来看病史,患者是有腹泻症状的,会不会是原发于肠道累及到扁桃体?但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CD8常常阳性,这一例CD8却是阴性。不典型的部位,不算典型的免疫表型,要下这个诊断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我们的报告只能发到:扁桃体外周T细胞淋巴瘤,倾向于非特指,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累及不能排除,建议完善全身检查。其实报告发到这一步,肯定不能算错,但并没有给诊断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仅病人没有得到明确的病理结果,病理医师自己也没有完全吃透这个病例。潘老师常常教育我们要做有心人,争取做每一份病理报告的终结者。那么,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
联系临床,继续追踪。
PET-CT提示:
1.喉咽部及颈部、食管管壁增厚,代谢异常增高,结肠多发管壁增厚,代谢异常增高;以上考虑恶性淋巴瘤浸润。2.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代谢异常增高,考虑恶性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3.右下颌牙槽、舌根及会厌前间隙代谢增高,建议进一步检查,以除外恶性淋巴瘤浸润。4.胃充盈欠佳,胃壁稍厚,代谢散在增高,建议必要时进一步消化内镜检查。
CT及PET-CT均提示肠道病变可能,有了这一有利证据,我们更有理由认为扁桃体并不是“主犯”,而是被连累的“从犯”。肠道活检是为我们答疑解惑最好的手段。可惜的是,由于病人仍有反复发热,目前尚无法进行肠道活检。
这个病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回顾一下整个心路历程,有两个陷阱:
1.这样的HE形态,会不会做免疫?
2.会不会由特殊的形态及免疫表型推理出背后的故事?
如我一样,直接跳进第一个陷阱,后果很严重---放走了罪犯;有幸过了第一关,跳进了第二个陷阱,虽说也不算错,但就错过了背后精彩的故事,没有积累下经验,同时也耽误了病人的治疗。只有形态、免疫表型、临床病史三管齐下,抽丝剥茧,再加上契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能撬开“嫌疑犯”的嘴巴,拨开迷雾,终见月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